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但随着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,非正规机构和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医疗事故频发。今年32岁的伍女士就曾因轻信非专业机构的宣传,陷入了一场“变美噩梦”。
两年前,伍女士因自觉下巴后缩影响面部轮廓,在某美容工作室注射了所谓的“生长因子填充针剂”。初期效果尚可,但两年后她的下巴逐渐出现异常增生,组织臃肿变形,形成典型的“馒化”外观,不仅未能改善容貌,反而导致面部比例失调,甚至影响社交自信。
生长因子本是一种促进细胞增殖的活性物质,被禁止用于注射填充,因其会刺激组织无序生长,导致不可控的增生变形。伍女士在注射后,下巴部位逐渐变得僵硬、肥大,触摸时有硬结感。她辗转多家机构咨询修复方案,均被告知“难以彻底取出”。最终,她来到我院寻求帮助。
接诊后,曾德浩医师团队为伍女士进行了全面影像学评估,发现其下颌部位增生的纤维化组织与正常组织交错,传统手术易损伤神经或遗留疤痕。经过多学科会诊,曾医师决定采用SEER频谱智能清除术——一种结合高清内窥镜与频谱成像技术的微创术式。该技术通过智能成像精准定位增生组织,利用射频消融逐层分解异常增生灶,同时避开血管和神经,最大程度保护原生组织。
手术历时1.5小时,术后伍女士的下巴轮廓恢复自然,硬结基本消除。配合术后抗增生管理,6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迹象,她终于告别了“馒头下巴”的困扰。
伍女士的案例再次敲响医美安全的警钟。求美者需理性评估风险,而医疗从业者更应坚守职业底线,用真正可靠的技术守护患者的健康与美丽。
对此,奥美定修复技术研究院(原广州荔湾人民医院清奥中心升级)表示,生长因子、干细胞注射等均属违规项目,消费者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合法填充材料。若已注射并出现异常增生,需尽早通过专业手段干预。SEER频谱智能清除术为生长因子并发症提供了更安全的修复选择,但预防远比修复更重要。